
每个留学生都经历过被论文等作业的Deadline支配的恐惧,随着AI技术的问世,有一些同学也开始借助它来缓解学术写作压力。然而,当AI的强大能力模糊了“辅助”与“作弊”的边界,我们该如何正确使用这一工具?今天,就让我们认真探讨一下这个可能关乎同学们学业命运的话题——在学术写作中滥用AI究竟有多危险?
哪些行为属于滥用AI
1. 直接使用AI代笔
将论文题目或大纲输入AI,直接要求生成完整的论文或报告。
2. 依赖AI构建论文框架
不进行自主构思,完全依靠AI生成详细的论文大纲、段落之间的逻辑连接句和结论。
3. 用AI生成论文观点
要求AI“为我的论文提供一个中心论点”或“为某个观点提供支持论据”。
4. 编造文献与数据
指示AI“为XXX研究提供5篇学术参考文献”或“生成支持XXX结论的实验数据”。
5. 使用AI改写他人内容
将他人的内容(如教科书、维基百科、他人论文)输入AI,要求“用学术语言重写”或“换种说法”,以避免查重。
6. 直接进行全文翻译
将中文初稿直接交给AI直接翻译成英文论文后提交。
除了上述六种行为外,任何将本应属于自己的、需要给老师评估的“智力劳动”外包给AI的情况,都属于滥用AI的范畴。
滥用AI会面临哪些后果?
一旦被学校发现滥用AI行为,学生将面临学术不端指控,需要对此作出解释,并接受相应处罚。近年来,此类情况屡见不鲜,我们每年都有几个因为滥用AI被学校指控的同学。
AI技术普及以来,海外院校纷纷加强了对AI使用的监管。任何滥用AI完成论文、报告等学术写作的行为都被学校视为学术不端。一旦受到指控,同学们可能面临以下后果:
●使用AI完成的课程论文部分将被判为零分。
●学术不端行为将计入学生记录,后续如果再出现学术不端行为,学校将加重处罚。
●多门课程出现AI写作指控,可能被勒令退学。
●即使已经毕业,但若被发现曾经的作业使用了AI,已获得的学位将被撤销。
有些同学可能心存侥幸,滥用AI后修改了一部分AI生成的内容后提交作业,老师们可能识别不出来自己用AI生成的文本。但实际上,经验丰富的老师们很容易辨别用AI生成的部分和同学们自己完成的部分。并且许多学校拥有反AI检测软件,一旦论文被检测出AI使用痕迹,就会面临学术不端调查。
总之,对留学生而言,正确使用AI、拒绝滥用至关重要。要将AI作为一个语法检查,词汇检查工具,合理使用。切勿为了一时便利,毁掉自己的前程。AI应当作为辅助学习的工具,而非替代思考的捷径。